说一说你所见过的低调的有钱人是什么样子的?

平房西装定制多少钱-西装定做多少钱

我们村有点小钱显摆的太多了,逢年过节回家都是租几百万的奔驰宝马,西装革履,每年都是他们家买鞭炮最多,一直放不停,总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心理优越感,,好像别人不知道他有钱似的,但我们邻家一位大哥哥,三岁丧母,八岁父亲因在工地搬运石头被砸身亡,他小学没毕业,十四岁靠身上几百块钱孤身一人去广东,六年没回家,由于早年通讯不方便,很多乡民甚至以为他客他乡,多年后他回家了,人总是那么淡然素雅,少言寡语,着装普通干净整洁,从来不开车回家,后来新农村都建了平房,他家还是早年前的茅草屋,看不出什么特别高贵气质,没人知道他在外面混得好不好,都问他外外面打工怎么样?工资多少?他总是笑着回答挺好的,后来一位乡民因重病住院治疗花费四万多费用,这位乡民的家人都出不起,他却没有犹豫自己出了,也不申明是借还是送,这位乡民的家人说以后会慢慢还的,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句不要了……后来很多人才知道他身家四百多万。

汉族的风俗习惯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体现在服饰、饮食、住行等方面。

1、汉族服饰

在气候较寒冷的地区例如青海一带,汉族人穿皮革、毛制品的较多。

清代年间,富贵人家的男子身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女子身穿单、夹长衫,裹足穿小尖头布鞋。一般平民穿粗布短袄、褐褂(用羊毛织成的褂子),羊皮或山羊皮做成长、短皮袄,穿布裤或褐裤,戴黑白毡帽,系腰带,打绑腿。

民国时期,男子着装与清代基本相同,但不留发辫,夏戴瓜皮帽、黑白毡帽,冬戴火车头帽、羊羔皮帽或狐皮帽。男足穿布鞋或自制的连帮带底的船形鞋,妇女穿绣花布鞋。老年妇女为高纂头发型,中青年妇女油花头、饰银簪等首饰,戴银、铜耳坠、戒指和手镯。

1949年后,男子穿中山装或列宁装,妇女留双辫或剪发,不戴首饰,衣着简单。20世纪80年代,服饰日趋时髦,男着西装、茄克衫等;妇女着装不断变化,金、银戒指、耳环、项链等倍受青年妇女的青睐。

2、汉族饮食

汉族食物结构接近回族。面食做法较特殊的有:用鏊烧制的炉馍馍;油炸的张嘴、油锞儿、翻跟头;青稞面烙干粮、锅盔。夏季,乡间喜食荨麻拌汤、韭合、烙饼等。秋粮半成熟后,用青稞麦粒做成麦素,烹油,佐以葱花、盐、香菜等,别有风味,也称“吃青”。

汉族食猪肉、牛肉、羊肉等。特别是“羊羔盖被儿”十分讲究,选肥羊羔一只,宰杀后切成小块,配以调料,用青油炒后,加少许水,上盖一大面饼,温火焖熟,面饼就汤、羊羔肉吃,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款待贵客的佳肴。

汉族人爱喝奶茶、茯茶。每逢喜事要饮酒,请厨师做宴席,有肉八盘、海八盘、十大碗等。

3、汉族住行

汉族住土墙围起的独户四合院庄廓。以前多为土木结构的土屋,以座北向南的北房为主房。主房中间设中堂,放长条桌或面柜。院内砌花园,大门多向南开。室内靠窗做火炕,上铺毡毯供吃饭或歇息。

80至90年代,砖木结构的瓦房逐步代替土屋。1949年前后,室内用铁、铜火盆及牛、马粪做成的粪块或木柴取暖。

20世纪50年代以后,煤大量开采,泥火炉、铁火炉取代火盆。20世纪60年代逐渐以自行车、胶轮大车、卡车为运输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行车、汽车、托拉机、摩托车等成为普遍的运输工具。

4、汉族婚嫁

1949年前,汉族青年男女结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包办婚姻。早婚、童养媳、近亲结婚较普遍。 1953年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纳妾、童养媳等陋俗。提倡婚事简办,举行集体婚礼,婚礼简单,民风淳朴。

20世纪70年代,提倡计划生育、晚婚晚育。20世纪80年代,随着收入的提高,结婚彩礼逐步升级,迎亲要汽车,家具要组合,衣服要高档。互相攀比之风日盛,虽提倡婚事简办,但成效不大。汉族结婚仪式比较复杂,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

5、汉族生育

汉族人不论生男生女,都会对头胎比较看重。婴儿出生第二天,女婿给岳父母及主要亲戚报喜。第三天用百草花、柏叶、红枣、钱币置水盆,给婴儿洗浴,称“洗三”。

第10天或30天由娘舅家带衣料食品等看望产妇叫“看月”。孩子至百天请长辈剃发,名“过百岁”或“过百禄”,祝贺孩子健康长寿。

6、汉族丧葬

汉族以土葬为主,间有火葬。丧事分“泪丧”和“喜丧”。父母中年去世为“泪丧”。年过花甲逝世称“喜丧”。

人去世后更换新衣,遗体停放正屋中堂3至7天。用白纸或布覆体,红、蓝布片罩面。灵前摆放“倒头献食”,在盆内焚化纸钱。同时,即给亲邻报丧,并请风水先生或长者去相墓破土挖坟穴。

送葬前亲邻吊唁,送挽帐、馒头、大米、花圈、金银斗、钱等。亡人家用丧宴招待亲朋。者儿子戴麻冠,拄丧棒,称“孝子”,儿媳及晚辈妇女穿孝衫。有的请吹鼓手奏哀乐。

送葬前一天,宴请者娘舅和亲邻长辈,“孝子”汇报病情治疗,丧事准备情况,让众亲邻评议平时孝敬好坏。若有忤逆不孝情况,当众批评或体罚,谓之“娘外家说话”。送葬日清晨入殓,子女有“望骨”规矩。

送葬时,“孝子”怀揣家谱,执领魂幡等物品。老人须在太阳未出,前掩埋。葬后3天亲属上坟祭奠,称“全三”。49天、100天和1周年时,亦上坟祭奠。未婚少男、少女,一般火葬后就地埋葬。

7、汉族节日

汉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春节又称过年。节前杀猪宰羊,准备食品和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除夕贴春联,上坟祭祖。夜晚合家守岁,吃年夜饭,老人给小孩压岁钱。大年初一家族内给长辈拜年。初二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祝福。

元宵节,有舞龙舞狮,装扮八大光棍、灯官老爷、哑巴拉驴、胖婆娘、踩高跷、小唱等社火节目。

端阳节时,每家门口插杨柳枝,吃粽子、彩蛋、凉面,喝雄黄酒,小孩身佩各种式样的香包。许多家庭去野外会餐,名“踏青”或“踩青”。

中秋节,家家户户用小麦面粉做出有各种图案的月饼或烤制的点心。晚9至10时,在庭院桌子上摆放月饼、西瓜、鲜果等,谓“献月”。年轻人在巷道、场院打响鞭。夜晚还有偷月饼的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正二十”、“二月二”、“十月一”、“腊八”等节日。还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传统,如“天社(春分日)“、“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等活动。

刚果贫民窟里的上流绅士,贷款20万买名牌西装,只为满足虚荣心

这里是非洲刚果,眼前这位黑人小哥穿着鲜艳笔挺的西服

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一股上流 社会 的优雅气息

与他周围贫穷落后的街道显得格格不入

这位小哥名叫马克西姆,他说,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

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就是穿搭界的王者

当地的街坊邻居们,看到马克西姆就像看到了大明星一样

脸上都是崇拜和羡慕,他们会朝着他尖叫呐喊

市场里的一位小贩激动地介绍到,马克西姆是他们的冠军,也是他们的骄傲

那么他到底是什么冠军,能让街坊邻居们对他如此狂热呢?

原来,像马克西姆这样西装革履的当地人,他们都称自己为“萨普”

这是一个法语缩写,全称是潮流优雅人士协会

这些人在闲暇时间就会盛装打扮,还会有专门的比赛评选出穿搭冠军

马克西姆就是上一次比赛的冠军

这种奇怪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刚果被法国殖民时期,当时有很多刚果人响应法国的征召

与法国人一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头一回走出非洲的士兵们

在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辗转,欧洲绅士们的优雅举止和华丽的西装

让他们赞不绝口,非常羡慕,战争结束后,他们用军饷购买了大量的欧洲西装回国

法国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向刚果出售大量的二手西装

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之后的比利时殖民者在奴役刚果人民的时候

也会用二手西装来代替工钱,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就在刚果传承下来,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马克西姆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萨普,你的穿搭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跟别人一样

而且你必须拥有很多套衣服和鞋子,来做出不同的搭配风格

马克西姆翘着二郎腿侃侃而谈,如果他不是坐在破旧的平房前

我肯定会以为他是哪个奢侈品牌的 时尚 总监

马克西姆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妻子叫做马妮,她说丈夫在以前就是卖服装的

马妮也是一个非常喜欢漂亮衣服的女性,两人在马克西姆的服装店结缘

因为当时的马克西姆是个花花公子,村里的女孩都想当他女朋友

最终拥有相同爱好的两人还是走到一起,说到这里时马妮也非常自豪

马克西姆回到家里向我们展示他的藏品,这双皮鞋是一个法国奢侈品牌

价格自然不菲,可以在当地买到一小块地皮

但马克西姆说,身为一个萨普,这些奢侈品都是必须要有的

这双皮鞋是他省吃俭用两年才买到的

他一点也不心疼,因为为了萨普的面子和尊严,这些都是必要的投入

如果身为一个萨普却没有任何正品或者奢侈品,是会被人嘲笑的

每次当马克西姆需要出门的时候,他用来打扮的时间比他的妻子还要久

一两个小时都是常态,妻子也表示理解,因为冠军就要有冠军的样子

萨普们每个周末都会举办集会,这是第一批萨普们留下的传统

他们会比一下谁的搭配更好更有品味

刚果共和国与刚果民主共和国,以刚果河为界,两国的首都布拉柴维尔和金沙萨也隔河向望

这位来自布拉柴维尔的萨普名叫艾维,他说,萨普们一般是不会穿假货或者山寨货

因为被发现后会让你颜面扫地,被赶出萨普这个上流的圈子

艾维觉得萨普并不单指穿着打扮要像个绅士,行为举止一样要优雅得体

刚果的萨普们非常舍得给自己花钱

这位萨普名叫杜佩,他最贵的一件西装外套是一个法国奢侈品牌

此外他还有很多其他欧洲大牌的衣服

这位名叫迪迪,他同样也是一身名牌,他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说

他身边的普通人是不懂得欣赏他的,他们也不知道迪迪为此花费了多少钱

迪迪说他的消费观就是喜欢就买

每到周六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萨普都聚集在布拉柴维尔,进行穿搭比拼

因为这里是首都,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他们在首都的街头争奇斗艳

这些西装革履的绅士们,站在非洲落后破旧的街头总是显得有点违和

他们竞争的重点除了服装款式是否高雅 时尚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

价格一般由衣服的品牌决定,而西服的标签一般都藏在衣服里面

这让这些萨普们没法时刻炫耀,但是他们不用担心

因为这里还有很多萨普评委,他们对各种西装的品牌和价格了如指掌

这些老资格的萨普们,一眼就能看出你身上的西装是不是真货

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萨普评委,他名叫赛弗,他带我们走进了他家的平房

进入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简直是一个服装仓库,各种款式和颜色的西装应有尽有

他自豪地说,这些衣服就是他的武器,他穿着他们打败其他萨普

除了西装外套,皮鞋、领带、帽子等配饰也是一应俱全,如此多的西装花费自然不菲

赛弗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公务员,但公务员的工资也根本不够他的消费

所以他向银行贷过4次款,赛弗第一次的贷款金额是8600美元(56000人民币)

之后3次的数额都是8000美元左右,这些钱全被他用来买名牌西服和鞋子配饰

赛弗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有很多兄弟姐妹,但他并没有告诉他们他一直通过贷款

来购买名牌衣服,因为这些兄弟姐妹,都在村子外面从事非常辛苦的工作

在谈到这些时,赛弗表现地非常自豪,脸上没有任何愧疚

当赛弗穿着名贵的西装,站在刚果的大街上时

周围的贫穷村民都会对他投来羡慕崇拜的目光,在那一刻赛弗就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这种受到关注的满足感和虚荣心,让赛弗非常沉迷,这也是他不断花钱买衣服的原因

在刚果,大部分萨普都抱着和赛弗一样的心态

另一边的马克西姆,他也非常认同赛弗的消费观

他们都非常享受这种被关注被追捧的感觉

当我们把目光从这些萨普身上移开,我们会发现,刚果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落后,人们也没有技术和能力去把资源变成财富

然而比落后更可怕的,是懒惰和不思进取

马克西姆告诉我们,他身边就有人中过**大奖,奖金有11800美元(78000人民币)

可是这个人没有买土地和食物,也没有用这些钱来改善生活,而是马上走进服装店

将这些钱全部挥霍掉,最终这个萨普还是一无所有,只能抱着自己的名牌西装去

马克西姆的父亲和哥哥都是泥瓦匠,他们以砖头生意为生,直到他的哥哥也变成了一个萨普

渐渐把家产挥霍一空,正是受到这位大哥的影响,马克西姆才决心当一个萨普

如今马克西姆的哥哥已经归隐田园,在老家种地还会饲养一些牲畜

回忆起年轻时的所作所为他也表示不后悔

马克西姆曾在2010年,参加了一个刚果最佳萨普的比赛

这是刚果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萨普比赛,一共有3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萨普参赛

每人都要上台展示4次,为了这次比赛,马克西姆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大约6500美元(42000元人民币),最后马克西姆如愿以偿获得了冠军

主办方赛前承诺的冠军奖励是,2700美元,加一次巴黎的往返旅行

可比赛结束后马克西姆什么都没得到,只有一个冠军头衔

如今的马克西姆,还是每天都把村里破败的街道当做T台

迈着优雅的步伐,享受着周围的崇拜

不仅如此,他还开设了一个萨普学校,专门教那些刚入门的萨普穿搭

附近很多家境贫穷的年轻人,都因为崇拜马克西姆而选择做一名萨普

他们住着简陋的平房,做着薪水微薄的工作,但个个都向往能够穿上名贵的西装

希望刚果人们能早日意识到,这种萨普文化的畸形和可悲

视频点这里

台湾有哪些风俗习惯

台湾生活习俗

--------------------------------------------------------------------------------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

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中心,除了故宫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国历代文物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各个面向窥探: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富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於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台湾的原住民族属於南岛语系,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台湾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区,分为:赛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目前正面临同化与文化保存的问题。其中,台湾外岛兰屿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绝,是最晚与汉人接触的一支,进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